①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3、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 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 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古代诗人读书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读书的故事,可以去购买一本《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真本书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的一部图书,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孙以楷。书中记录了孔子好学不倦、苏秦刺股而读、张良拾鞋得兵书、黄霸狱中学(尚书》、路温舒放羊读书、匡衡凿壁借光、郑玄三年见师一面等故事。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
② 最美古诗词——我的读书札记主题,卡片图片
链接:
《中国最美古诗词》是2012年1月1日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毅、黄钰。选录了从《诗经》时代到清末历代优秀诗人的杰出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最唯美、最缠绵、最精致伤的古诗词。
③ 求古代书生伏案读书 的图片 谢谢各位!!!!!!!!
自己穿件古装,伏在桌子上照张照片就可以了!
④ 古风唯美图片
古风,一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古风犹存。同时古风也是一种文学载体,不是古体诗。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例如:《长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另外,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
⑤ 求古代诗人的头像图.最好是类似下面的图片类型.大量求.网址也行.但详细些.最好的可追加.
历史书上的帝王都长成这个模样。
⑥ 古代诗人有关读书的诗句
1、《绝句》陈师道(宋)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2、《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东晋)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3、《劝学诗》诗人赵恒(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4、《柏学士茅屋》杜甫(唐)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⑦ 古代诗人对读书有独特感悟和认识只有不断读书
荣股份的广泛的改革若干豆腐干
⑧ 请问谁有古代读书人从小时候读书到中进士成长过程的图片(彩色绘图)
去连环画找找,彩色的少
http://comic.tom.com/vw/3747-21407-3.html#pic
⑨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名字。有谁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有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宋濂等人。
1、孙敬悬梁
东汉有一个叫孙敬的人, 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年轻时, 他经常关起门来努力学习, 一个人看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往往是一种睡眠。读书的时间长了, 累了, 还是不休息。过了很久, 累了就直打瞌睡了。
由于担心会影响他的阅读和学习, 他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在古代, 男人有长发。他发现了一根绳子, 牢牢地绑在房子的横梁上。当他读累的时候打盹, 第一次低, 绳子就会抱着头发, 这样头皮就会撕开疼痛, 立即清醒, 然后继续阅读和学习。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苏秦的人, 他也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年轻的时候, 因为学习不是太深, 一直去很多地方做事, 都不被重视。当他回到家时, 家人对他很冷淡, 鄙视他。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
于是, 他下定决心, 好好学习。他经常读到深夜, 很累, 经常打瞌睡, 直接睡觉。他还想出了一个准备圆锥的方法, 一打瞌睡, 就用圆锥刺伤了自己的大腿。这样, 突然感到疼痛, 让自己清醒, 然后坚持读书。这使得苏秦成为 "刺股" 的故事。
3、凿壁偷光
西汉有一位伟大的学者, 名叫匡衡。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他非常喜欢读书, 但家里很穷, 买不起蜡烛, 晚上也没办法读书, 他经常担心。那天晚上, 光恒无意中发现他的墙壁似乎有一些光线, 他起身看到, 原来墙裂开了, 邻居的烛台从裂缝里穿过。
匡衡看了看, 马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发现了一个凿子, 在墙上的裂缝上凿了一个小洞。随即, 烛光拍了一枪, 光恒的烛光, 认真地读了这本书。每晚过后, 光恒都到墙上, 透过邻居的烛光阅读。随着他的勤奋成长, 他后来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经文学家。
4、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车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家庭贫困并不经常得到油, 夏火正在练习几十只萤火虫跟着书走。孙康家族贫穷常读。"当晋朝的时候, 车贤从一个年轻的勤奋, 但由于家庭的贫困, 他的父亲无法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保养衣食住行, 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灯油, 让他晚上读书。为此, 他只能利用这段时间背诵诗歌。"夏天的一天晚上, 他在院子里拿着一篇文章, 突然看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飞行。
一闪一闪的光点, 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 如果你把很多萤火虫放在一起, 不是是一盏灯吗?于是他去找一个白色的丝绸口袋, 然后抓住几十只萤火虫, 放在里面, 然后把袋子的嘴贴在袋子里, 挂了起来。它不是很明亮, 但几乎不能用来看书。
从此, 只要有萤火虫, 他就去抢一只, 把它当成一盏灯。由于他的努力工作, 他终于做了一个非常高的官员职务。
同一朝代的孙康也是如此。因为没有钱买灯油, 晚上不能看书, 只能早点睡觉。他觉得让时间白白溜走是很可惜的。"一天半夜的晚上, 他从睡梦中醒来, 把头侧身转向窗户, 这时在窗户的缝隙里发现了一丝光线。原来是一场大雪, 你可以用它来看书。
于是, 他厌倦了丢了衣服, 马上穿好衣服, 拿出书, 走到屋外。广阔的地球上的雪光比房子明亮得多。孙康不管冷了, 立刻看了看书, 手和脚都冻僵了, 他站起来跑了一下, 一边揉着手指。从此, 每晚有雪的时候, 他都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 不知疲倦地阅读。这种学习的艰苦奋斗精神, 促使他的知识突飞猛进, 成为有学问的人。后来, 他也成为一名高级官员。
5、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 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