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常着急,求有关表达思乡的国画。类似于鹊华秋色图
八大山人的作品应该也属于思乡吧.
明末的朱耷,是皇室后裔,,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号,明亡之后出家为僧.
他的身世很惨,本来是皇帝命,奈何国破家亡,流离四方.最后为难避杀身之祸,落发为僧.在欣赏他的所有作品时,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淡淡的无奈和孤独,当然这些作品也不乏他的思乡之情.
② 江山秋色图的作品介绍
此图为高头大卷青绿山水巨作。卷中山重水复, 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 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 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 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下图为局部)。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两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伟,山势巍峨盘桓,分别精心点缀了楼阁、村舍、舟桥、长廊,以及忙碌于其间的众人,使画面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千里江山图》以简洁的墨线勾、皴,薄施赭色后,用石绿、石青反复罩染,多达八九层,并在画绢的反面用青绿色衬染,故其青绿石色厚重沉稳,历千年而依然靓丽;《江山秋色图》则勾、皴更为精细工致,并用墨青色层层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画已经成形,然后仅在山岩之凸处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绿,水面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树的局部点缀白粉或朱砂,整体色泽不似《千里江山图》那么浓郁,但清新典雅而富有变化。
《江山秋色图》长卷在明初就被认定为赵伯驹的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纵56.6厘米,横323.2厘米。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如果说中国的书法讲究章法的贯气,那么中国的山水画最讲究山势的脉理。清代王原祁创为“龙脉说”,这里暗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是我们试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就能发现即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其实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宋代的全景山水图依然是极好的借鉴。
③ 着名的国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阎立本 《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郑燮《板桥全集》,
李唐《万壑松风图》〉
弘仁 《黄海松石图》 、《黄山真景图》
朱耷《牡丹孔雀图》、《花鸟图册》、《荷花水鸟图》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陈洪绶《九歌图》(包括《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西厢记》。
陈淳《松菊图》、《牡丹图》、《设色花卉》、徐渭《墨葡萄图轴》、《杂花图卷》、《牡丹焦石图》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唐寅《牡丹仕女图》
文征明《霜柯竹石图》
沈周《芦山高图》、《苍洲趣图卷》
王蒙《青卞隐居图》吴镇《渔父图》
倪瓒《鱼庄秋霁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李唐的《采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梁楷《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
李公麟《五马图》
夏珪《溪山清远图卷》、《长江万里图》
马远《踏歌图》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
李唐《万壑松风图》〉
④ 写意山水画的基本颜色。
1、三青:石青的一种,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2、钛白:惰性颜料,是传统白粉的替代物。传统白粉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于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3、朱砂:即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朱砂做为颜料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应用广泛,“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4、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
5、曙红:化工颜料。
6、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7、朱磦:即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8、酞青蓝:化工颜料。
9、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10、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12、三绿:石绿的一种,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4)国画秋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画上色技法
中国写意画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泼彩法、烘托法、反衬法等。下面讲解各个画法的特点与技巧:
1.填色法:也称勾线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线勾完对象的轮廓,然后用颜色在勾好墨线的范围内填满颜色,要填的平整均匀,因此也称单线平涂。
2.染色法:有淡彩晕染、重彩晕染、接染、托染、点染等等,写意画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笔上调浅色,然后在笔尖上调深色,一笔画到宣纸上,自然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大面积染色则用大笔甚至用底纹笔染,力求有质量感、空间感、忌脏、腻、灰。
3.罩色法:在写意画中,在墨色画了之后,为加强这一部分的色调。再用石色罩一层,使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实。
4.泼彩法:主要用在写意画中,在大块泼墨的基础上,将饱满、淋漓的石色(有覆盖力)泼在画上,使重色与墨色相结合,从而使物象的色感和体积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为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为主,进行着色、如画麻雀。先用淡墨着色。再蘸赭石画羽毛,画绿叶。先蘸汁绿。再蘸墨。一笔下去,自然表现出绿叶的浓淡深浅。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浓色破淡色、淡色破浓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画花卉叶片,可在叶片颜色快干时,用重墨勾叶筋,又如在一片淡红的芙蓉花色快干时,用胭脂线勾出花瓣筋络,从而时画面的质感和韵律更加真实夺目。
7.烘托法: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画中也常采用,如画近处芭蕉时。正面用浓淡墨线勾出芭蕉叶脉,反面用石绿衬托等。
⑤ 求这副图的背景图片
肯定没有原图 人家这是电视剧美工自己弄的 你可以网络工笔画 国画 什么的自己搜个类似的
⑥ 急求一张黑白水墨画背景大图
详见此处,共四张: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8d940cfadfeb59b09e5146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de079dc25538f0220ef477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074cb4b13e366b6d092302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226733d119f9d0ea572c8489.jpg
⑦ 把一副国画合成一个带背景的图片用的什么软件
可以使用PS软件,新建画布,找自己想要的背景素材,在把国画置入后调整好大小
⑧ 横幅国画怎么挂好看新中式风格
这要看你房间的具体情况,一般挂在客厅电视对面的墙上,沙发的后面。
http://oepics.oeeee.com/20100611/37/6695935701619425361.jpg
⑨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展现出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相和谐统一的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山行》
唐代: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9)国画秋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山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杜牧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
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⑩ 山行一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描绘了一副由寒山,什么,什么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一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描绘了一副由寒山、人家、白云、红叶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0)国画秋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山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杜牧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诗以七言绝句着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