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艺术史word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艺术史word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06 22:40:28

⑴ 怎么评价中世纪美术,介绍下背景以及相关内容和具体的正反面意义等。。

你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中世纪

正反面。。。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人家西欧美术史 我觉得是庸人自扰的事情。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去理解人家的千年艺术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吃饱了撑的的事情。还要去弄正反面。。。 ,,, 出题的老师是不是进教室后,大衣都没脱,告诉你们交稿的时间后,一边接着电话一边就出去了?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着《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们按照伊斯兰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着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着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⑵ 十九世纪中西方艺术史的背景

摘要 在整个十九世纪法国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绘画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产生厌倦,这就造成了欣赏趣味撒谎那个的差异,幷形成各种流派挺起,大放灿烂的繁荣局面。

⑶ 美国艺术史研究生可以申请那些

美国艺术院校推荐:
加州艺术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The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MFA)
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New School University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罗德岛设计学院 (BFA)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RISD)
视觉艺术学院(BFA)School of Visual Arts
旧金山艺术大学(BFA MFA)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考试相关
本科生必须参加TOEFL考试,分数维持在90-100,参加SAT考试,1600-2000即可。
研究生以上,必须参加TOEFL考试,分数最好不要低于100。GRE分数不是重点参考对象,适当即可。GMAT有些大学有什么艺术管理之类的专业,要求考,这个分数就相对重要了。
在校成绩(GPA):
大学的GPA是一块大头,但是专业评价不定对于某些学校意义不大,更何况一半学生可能来自北广,中美这些学校,在哪所学校对录取没有任何影响,排名也不重要,尽量搞个体面的分数不会让对方学校觉得你不学无术。
推荐信:
推荐信蛮有用的,因为这艺术东西说白了,有人欣赏就好,没人欣赏就不好。最好能找一位德高望重。特别是在美国学校眼里。相对有分量的人来写。不用找自己的老师写,帮助不大。主要是评价你的可发展能力和已经有的成就,不要谈论到对方学校的情况,这点学校很敏感。
作品:
一般学校都要求学生提供。建议绘画、摄影、设计这个专业的做一本平面图册,要高精度的,每个作品下配备文字说明,然后可以内置幻灯片或者DVD存储的其他作品。
音乐专业的,一定要录制CD,用中文,英文和第三语言演唱一首,然后无配乐演唱。记得录制CD最好做防伪认证。然后能辅助提交磁带式录音。让学校不会以为你是用电脑编出来的。如果是谱曲。记得交谱曲创作手稿的扫描件、复印件、录制的磁带。
关于舞蹈、表演专业,一定要把自己公开演出和有分量的演出的现场VIDEO,电视台录制或者学校录制的,加时间码最好这样的做成光盘,VHS发给学校。
再谈谈作品的分量,其实作品就是你的学术成绩反映,真正你能再去读研究生,说明你的艺术能力已经基本走到尽头了,学校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更专业的环境,让你丰富自己。所以提交的作品不在多,而在于它是否是你最真实的表现,千万不要用别人的作品,一旦发现,你以后很难混的。即便你是第二创作者,也要注名。
关于作品,如果是交给学校评审委员会,你就不用操心,多人以投票来决定你的录取,而如果是由专业教授来决定,我建议提前给教授联系,并且就作品进行讨论,会把你的思维反映给教授。有些人说,如果得过什么国际大奖就能被录取拿全奖,我只能说太片面了,一个学校录取你更多的是看你和学校的方向,和学校培养你是否有意义,而且乱七八糟的大奖太多了,除非是几个顶级大奖,一般学校不会草率,要把心态放正,你没什么牛作品,一样可以去好学校读。
PS和论文:
PS主要是谈你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能力,不要太杂,就对某些方向创作谈,尽量可以渗透人文思考。论文最好偏理论研究,评论性,分析要客观,不需要主观,不要太前卫的观点,还要看对方教授的研究方向与你是否符合。
面试:
这点是最重要的,一般先把作品发过去,教授会主动联系你,你们可以谈论一些话题,让对方对你产生一个立体认识。现在有个好消息是每年美国的几个着名艺术学院都要来上海、北京做宣传,可以提前跟学校联系,如果他们负责招生的主任过来,可以要面试的,自己把握,还是蛮有机会的。也可以和学校接触,了解学校的想法和动态。

⑷ 关于在国外留学学习艺术史专业的问题

呃,我在悉尼大学修艺术史,其实还好吧,art门下没有几科不需要大词汇量的,我这边中国人读艺术史的不多,我说悉尼大学,tutorial的时候会比较麻烦,因为要大家讨论对画,雕塑或者建筑,照片之类的感想,所以第一学期会比较惨,又很累,尤其是刚开始的一个月都要死了,我好不好还学了一门文艺复兴史,好多宗教语言和拉丁语,意大利人的名字也超级难念,不过这门课倒是很有意思。艺术史念完了一般作评论或者电影,美术馆之类的职业,3年毕业,二年级专业课,一年级有两门必修,上半学期是电影类的,下半学期主要就是不同时期的美术品,巴洛克,洛可可什么,从古至今主要是欧洲的。能坚持下来的话,这是挺有意思的一门课。但是论文超多,不过我这里一年级必修的两门课不用期末考,就是有两个大论文,这样你到期末的时候就比别人轻松些,只是平常多泡泡图书馆就行了。当然这只是悉尼大学的情况, 顺便说一句我也是不会画画雕塑啥的,所以想通过修艺术史走偏电影的major

⑸ 韩国艺术史

韩国当代艺术究竟应从什么年代算起,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在一般读者听来可能觉得奇怪,但是任何国家的艺术都一样,艺术史家若要为它的某个新时代的开始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都不但需要高超的鉴别力,还必须有相当的耐心。

在欧洲和美国,当代艺术一词通常用以指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逐渐形成的具体的艺术流派。一种类似的“战后”概念现在也被应用在说明韩国当代艺术方面。韩国的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们似乎普遍认为韩战(1950-53)是韩国艺术史当前时代开始的标志。然而,这种看法缺乏足够的历史论证。从纯粹主义的艺术史观点来看,当代韩国艺术的诞生与欧洲的不一样,似乎缺乏充分的推动力。韩国艺术在它现代历史的潮流中经历了一个不幸的间断时期。在破坏性的自相残杀的战争之后,韩国人民所处的政治状态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一种需要,现在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据认为是作为对这种需要的某种反应而形成的,或者说是出于这种需要而形成的。

50年代的艺术家们显然是在战后严峻环境的激励下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表现他们的不幸处境。这种社会背景也许可以解释这些所谓“韩战的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为什么会受到表现主义派的吸引,这一流派是战后欧洲在类似的不幸境况下产生的。

这些韩战的一代的艺术家迫不及待地响应流行的法国抽象艺术的美学。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心理和伦理动机是不难想象的。他们在一头栽进运河摸索一个新的艺术概念之前,并未先去认识构成它的主要表现风格的程式化几何图形的基本技巧。采取如此轻率的态度可以说是由于这些处于痛苦中的艺术家感到无路可走。在一场造成了可怕的破坏的战争之后的极度混乱之中,他们内心的渴望、激情和对前途的怀疑需要发泄。

如所周知,表现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巴黎开始流行。参与这个运动的艺术家们拒绝遵从传统的艺术概念,他们的创造性努力使绘画“不再成其为绘画”(这里借用一下迪比费有一次用过的字眼)他们反对一切形象和关于形式的理论,把任何人工的和非天然的东西都斥为毫无价值。他们所鼓吹的是一种存在主义艺术。

先锋派艺术家在50年代末期创作了大量表现主义画,特别是1958年到1959年之间。很自然,由于韩国的地位位置以及文化与社会环境,欧洲或美国出现的新的艺术运动浪潮要经过相当时间才会为韩国艺术界所接受。50年代末在现代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表明,韩国艺术家当时是怀着一种方向意识在进行实验,并非象早些时候那样完全是摸索。60年代初期展出的作品表明艺术家们似乎已在正确的道路上寻找艺术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概念。

在这个当代韩国艺术的萌芽时期,另一件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的大事是主要大报《朝鲜日报》于1957年创办的应邀艺术家当代韩国美术展览会。这是韩国第一个独立的展览会,对鼓励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有很大助益。这个展览会不同于政府举办的、十分学院气和保守的国家美术展览会。政府举办的这个全国性展览评选确实在许多年里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应当承认,它的保守性的指导方针妨碍了实验和新艺术形式与趋势的发展。应邀艺术家当代韩国美术展览会创办时的宗旨是被政府组织的评选活动所忽视的大多数独立艺术家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场地,从而为我国的美艺术注入活力。看来这个展览会在一段时期里是达到了原定目的的

韩国的抽象艺术排斥传统的规律与价值观念,追求人的自由精神的直接表现。但是,抽象派艺术家的新表现方法经不起重复使用。可是这听起来可能自相矛盾,因为既然抽象的用意是人微言轻艺术家表现人的无意识直觉的手段,那么,由于人的基本直觉是很少改变的,重复使用同样的方法和风格也就不可能避免。 韩国艺术家对抽象表现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在先0年代后半期开始减退,因为他们面临重复与缺乏灵感的困境。于是抽象派艺术家不得不竭力寻找使他们的艺术能重新获得生气的办法。

1968年前后出现了新的一代艺术家,有人称他们为“四·一九一代”,因为他们主要是在1960年一个权威主义政府随着激烈的学生示威的发生而被推翻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四·一九一代艺术家开始举办了一些集体展览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场展览:弘益大学毕业生组织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览会和汉城国立大学毕业生组织的68年当代绘画展览会。

这两个展览会差异很大,而且各自的展品中显然都有一些不同的风格和倾向,然而参加两个展览会的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抵制传统。这两个集体还表现出一种几何图形抽象派的倾向。这是对国内艺术界最流行的反形式艺术的反动。从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的另一个共同倾向是他们对“随手捡到之物”以及这种拾来之物所提供的可能性表现出浓厚兴趣。

正如着名美术评论家克莱蒙特·格林伯格所指出的,抽象表现主义派的画仍然保持着绘画最起始的涂的性质。从词源学观点来说,“塑的”的“涂的”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是对立的意义,词源学上对这两个词的定义有助于理解这新一代艺术家所作的认真努力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那就是反对在鼓吹消灭形式的抽象表现主义派当中流行的概念,努力在绘画上恢复基本的形式规律。70年代初,当代韩国绘画以重新确立形式的原始价值为着眼点,开始探索几何图形构图。在这个运动中起控制作用的是1966年成立的“原始小组”。

与此同时,艺术领域其他门类的一些年轻艺术家正致力于把美术的概念扩大到欣赏各种自然物体,因为他们似乎在自然物体上发现了美的品质。他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实现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基本的是他们想要寻求人的意识与客观物体的某种有意义的会合,以及人性与世界的某种成功的统一。他们力图使美术的总概念发生改变或者使之扩大。领导这个运动的是属于两着名团体的艺术家,一个是“A·G小组”(韩国先锋派艺术协会的简称),另一个是“S·T小组”(时空小组的简称),都成立于1969年。应该指出,这个扩大了的美术概念对韩国大多数艺术家说来并非完全是外来的。他们似乎认识到,这种思想追本溯源起始于传统的对自然的看法和包括韩国文化在内的所有亚洲文化的包罗万象的特点。韩国人在传统上很少分别从两个角度看人类和看自然。相反,他们总想认同于自然以及进而认同于天地万象。

正是通过这种古老的传统,年轻的实验者们发现了一个可贵的艺术灵感源泉。

在具有极简抽象派艺术倾向的单色画中也可看出一种类似的泛自然主义哲学信仰。这类单色画在70年代末期成为韩国绘画的一种重要风格。这种单色结构画往往被称为代表定型的“简化”概念,它们企图避免形象和构图所可能造成的一切错觉。有些观赏者可能在这些画上看到与美国的极简抽象派艺术有些相似。但是,可以肯定,韩国艺术家没有那么愿意表现自己的感情。他们只是想要把压倒一切艺术理论的万象的基本真理形象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导韩国绘画的主要是抽象主义,它进一步可分为抽象表现主义、几何图形式程式化的后期色彩抽象画以及抽象单色画。80年代出现了一个朝着表达具有社会影响的思想方向前进的运动,这个运动引起了一股有力的浪潮。80年代初诞生的“现实与发言小组”是这个运动开始的标志。这个运动在技巧上同包括抽象派在内的所有现代主义绘画趋势分道扬镳。

这个小组的艺术家们显然是在揭露社会弊病这个主要目标下聚集到一起的。他们选择绘画作为视觉语言来发表他们的意见。对年轻艺术家的这一寻求社会参与的趋势,可以理解成为世界范围的“新绘画”趋势在韩国的表现。但是在韩国近年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这个主张所谓“艺术为群众”的运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但是它作为艺术的价值未必值得受到普遍支持。

⑹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及作品对艺术史的影响

它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一般认为,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希腊语学者(英语: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及书籍 。
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文艺复兴能否被称作是中世纪后的文化“进步”,一些史学家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这个阶段只是对古典时代抱持悲观与缅怀的时期。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两个时代之间的连续性。实际上,现在已有人提出不应继续使用这个词汇,因为他们认为“文艺复兴”一词只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是使用历史来验证和发扬当代理想的工具。“文艺复兴”一词也被用于其他历史或文化运动,卡洛林文艺复兴和12世纪的文艺复兴就是这样的例子。

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经济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政治背景: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7)艺术史word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

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绘画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来自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最广的社会意识形式。

进步的文学艺术,对于教育人、改造人、推动历史前进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是该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⑻ 推荐比较好的艺术史方面的书籍

推荐 贡布里希(Gombrich E.H.)的《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史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 人物。他有许多世界闻名的着作,《艺术的故事》从1950年出版以来,已经卖出400万册。
《艺术的故事》是讨论艺术的着作中最知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四十五年来,其地位依旧无可取代,成为世界艺术史的最佳入门书,涵盖的范围,始自史前的洞内绘画以至当代的实验艺术。全世界的读者,不论年龄与背景都会发现宫布利希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结合了知识、智慧与特殊的天份,将读者直接带入他所描绘的艺术世界之中。

《艺术的故事》之备受推崇,在于其直接、简洁的语言与明确的叙述。宫布利希教授清晰地阐释了艺术潮流与艺术概念,他让我们看到艺术史是在传统中不断重组与变化的过程,每一件作品与过去相关,又涉及未来,这一个生生不息的传承仍然连结着当代世界与金字塔。第16版以全新的设计与版式,将这本经典作品带入新的世代,并且仍是进入艺术世界的最佳入门书。
《艺术的故事》是最负盛誉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代表作,语言生动,文彩斐然,是全球最有影响、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全面论述人类艺术史的着作。
贡布里希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着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着作之一。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正如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所说:"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博士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艺术的故事》这部影响一代人思想的着作,被权威杂志《逻各斯》评为"一个世纪以来改变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105部着作之一,从出版以来,英文版发行量超过600万册,被译成30多种文字,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卢浮宫博物馆馆长罗森伯格把它誉为"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而普通的读者则称之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参考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88050

⑼ 《蒙娜丽莎》的绘画背景和含义

创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二、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含义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9)艺术史word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后世影响

作品反响

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衍生作品

1919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的艺术家马歇尔·杜尚开启了带胡须《蒙娜丽莎》肖像的无限重复创作。并且,这一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恶搞”《蒙娜丽莎》的“始作俑者”。

1965年,马歇尔·杜尚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丽莎的小胡子,以这种方式宣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和杜尚跨越文艺复兴和20世纪两个时期,在新艺术史中共同创作的作品。

1954年,美国肖像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将达利双目瞪圆、胡子翘起的怪异面孔挪用到了蒙娜丽莎的脸上,并在她青筋凸起的手中塞满钱币,用以讽刺达利晚年欺骗式的赚钱方式。

20世纪50年代,电影《蒙娜丽莎》出品,荣获195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5年,巴黎举行“《蒙娜丽莎》艺术节”,29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带着标新立异的《蒙娜丽莎》齐聚于此。

1972年,弗兰克·福斯创作《蒙娜丽莎的可视基因》作品,该作品是一种原生、创新和超前的视觉效果。

2009年,法籍华人画家严培明在卢浮宫展出巨幅油画《蒙娜丽莎的葬礼》,画面中的蒙娜丽莎眼里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