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照片:1980年的湖南长沙是什么样子
长沙,别称星城,地处湘江下游、湖南东部偏北。长沙历史悠久,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拍摄的是1980年的长沙,相信这些老照片能够让你燃起30年前的生活回忆。图为1980年的长沙火车站。
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909.86平方公里。
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23日,长沙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5月6日,长沙开通了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线路。
1980年的长沙,湘江宾馆和长沙城远景。
1980年的长沙东塘广场,远处是电信大楼。
1980年的长沙又一村饭店。这家饭店算是长沙的老牌知名饭店了。
1980年的长沙,乡村里晾晒辣椒。有一种辣叫做长沙辣,长沙人吃的辣,不怕辣,也辣不怕。
1980年长沙,赛龙舟的场景。龙舟竞渡,是湖南人的端午记忆。每逢端午,长沙人都会驾起龙舟,在湘江、浏阳河等水域展开端午赛龙舟的活动,这一习俗已流传了两千年。
1980年的长沙,端午节包粽子。端午节发端于长沙,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包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仪式。
‘贰’ 《沁园春长沙》中七句“描写湘江秋景图”分别是什么
描写湘江秋景图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原文节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湘江图片高清原图扩展阅读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叁’ 由于各方面原因,,谁可以现在给我一张关于长沙湘江的卫星地图,要求清晰,大小合适,要包括整个橘子洲头
网络地图也可以,有那种3D的和卫星地图,都有。
‘肆’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出了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毛泽东独自伫立于寒气袭人的萧瑟秋风中,见湘江经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想到它一进洞庭湖,便会与长江合流,将出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浩大气势;想到自己即将南下广州,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更是“驾长风破万里浪”的壮举。“寒秋”一词给人一种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又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现实,更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山水尽收眼底,描绘出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这幅秋景图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立体的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都染了红色,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秋江碧波,从岳麓山下蜿蜒流过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气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而清澈见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想象空间,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伍’ 中国红军长征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的图片
湘江战役,指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陆’ 用自己的话描述沁园春 长沙中的湘江秋景图
山上的枫林,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我的作业就是这样描述的,不知道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柒’ 沁园春 长沙 描述一下湘江秋景图 400字左右 急需!!!!!
深秋时节,一人独自立于高高的橘子洲头上,深秋的寒风从耳边吹过,滔滔的湘江在脚下激荡、咆哮,不可阻挡地向北方奔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山上的枫林,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红色,火焰般的红色,在这个衰败的季节里熊熊燃烧着,如同生命急奏,又或是生命的涅盘,比嫩绿的青春更加灿烂,比碧蓝的江水更加广阔,万山的层林在它的面前稽首,绵延出一幅山河的画卷,大地的诗篇。
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倾听着浪涛惊骇的浪打花,汹涌澎湃,一股壮志豪情便油然而生。居高远眺,一片赤红,让人怀疑是晚霞放艳,朝日吐红。满山枫叶,一经霜染,赤红的叶子,在阳光照映下,是那般光泽可爱。在树林的映射下,湘江成了赤红色。再看,一条条大船争先恐后地向前行驶。仰视天空,有搏击长空的雄鹰,有自由飞翔的小鸟,一片自由自在的情景。这就是无数乘风破浪的大船驰骋破浪的地方吗?这就是一代代搏击长空的雄鹰盘旋和守望的土地吗?鱼儿畅游在属于它的浅滩,梦如逝的秋日,世间的万物在这片天地中苏醒,竞求着崇高的自由
秋意浓浓,就像一泡浓浓的普洱,茶香中夹杂着深秋的气味。北雁南飞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展翅南飞,离开这片土地,但明年它们还会再来,因为这里有它们的希望……
是啊,立秋之后,处暑,白露,秋分……然后就是严寒之冬了,不过小大寒之后仍是立春,仍有生机与勃发,依旧生生不息……
‘捌’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秋景图
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作。
原文节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8)湘江图片高清原图扩展阅读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玖’ 我想要“湘江”的图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9441501&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11052902&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1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45065103&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28
‘拾’ 湘江在那
湘江
[xiāng jiāng]
长江支流
更多义项
更多图片(7张)
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头有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一说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中文名:湘江
发源地:广西兴安县、灵川县
所属水系:长江支流
长度: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年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流经地区:广西、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