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有没有孔融让梨的工笔画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有没有孔融让梨的工笔画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16 13:42:54

①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时,最喜欢讲的故事之一是孔融让梨。因此,孔融在很多幼小的心灵中是美德、智慧的化身,这种形象伴随着很多人的一生。但是,让梨之后的孔融怎么样了?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以从小就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最终因为“道德污点”被处死,而且连累老婆孩子也被诛杀。


令人唏嘘的是,孔融一个9岁、一个7岁的孩子死前从容不迫,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没跟孔融较量嘴上功夫,把帐记到了心里。后来曹操准备讨伐乌桓,孔融又说话了:“大将军远征海外,很有本事啊。不过,肃慎曾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讨伐!”此番言论无疑是讥笑曹操不自量力、盲目举兵。


因战乱田地多有荒芜,粮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为此,曹操计划在民间禁酒。孔融写信给曹操表示反对,而且用言词“侮慢如常”。同时,还反对曹操封侯,二人还相互写信,进行论战甚至骂战。


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终,无法再容忍的曹操下手处死了孔融,并指出他的5大罪状:


之一:孔融过去镇守北海郡,见天下大乱就招集一帮人,图谋不轨,说:“我本圣人之后,国家被宋人所灭。拥有天下的人,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卯金刀”是指刘姓,意指汉朝江山。


之二:曾与孙权的使者对话,诽谤朝廷。


之三:位列九卿,不遵守礼仪,不戴帻出门,常冒然闯进宫中。


之四:说什么“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之五:与祢衡相互吹嘘,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颜回再生”。实在大逆不道,辱没圣人声誉。




孔融被诛,时年56岁,老婆孩子也被杀。史载,孔融有一儿一女,男9岁、女7岁,寄养在别人家里。孔融被抓时,二人正在下棋,闻讯不为所动。


人们问他们:“父亲被抓,你们还这样平静是为什么?”孩子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有巢穴被毁而卵不破的呢?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在临死前,妹妹对哥哥说:“若死者有知,能在地下见到父母,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这样的孩子被孔融连累而死,读史的人往往感叹不已。如果孔融能识时务、知进退,保全家庭和孩子,两个聪明的孩子在未来也许会有一番作为吧。

② 《三国演义》里的孔融 是"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吗

是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还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当时暗暗察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

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2)有没有孔融让梨的工笔画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孔融之死:

孔融做官一直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曹丕纳袁尚遗孀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孔融却多嘴多舌地说:“周武王讨伐纣王,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请教语出何典,孔融则不怀好意地说:“从当前的事情想当然推测的。”

但真正让曹操起杀心的,并不是孔融在这些八卦轶事上给他添乱,而是孔融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曹操内政、外交、军事的言论,比如孔融反对曹操北伐袁绍、乌桓,在曹操权力圈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曹操最终忍无可忍,决定除掉孔融,以绝后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权的曹操,满门被斩,还连累了两个同样是神童的儿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孔融钟会孙亮 这些神童为何陨落

③ 三国时期的孔融和“孔融让梨”中的孔融是一个人吗

孔融让梨是三国中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208年,在南征赤壁前夕,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了孔融。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下令大兴屯田,明令禁酒。孔融极爱饮酒,就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加以解释,他不但不听,反有谩骂之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孔融喜欢结交名士,前面提到的杨修、祢衡就是他最好要的两个朋友。这三人恃才傲物,臭味相投。一次,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像一只羽毛美丽而又勇敢的鱼鹰。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文武百官称作奴才。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击鼓骂曹,令孔融十分尴尬。曹操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于是借了别人的手杀掉了弥衡,从此对孔融的怨恨更深了一层。
孔融是忠于汉室的。孔融鄙视权贵,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这恐怕是曹操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196年,孔融被袁谭打败,妻儿被俘,一时难以自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靠了曹操。他历任北海相、将作大匠、太中大夫等职,一直以汉臣自居。他针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简直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这在当时曹操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后来,东吴孙权派使者来许昌。孔融自恃曹操顾及影响不会将他治罪,就当着吴使的面讽刺讥笑曹操,令曹操十分难堪。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真不愧是孔融的儿子啊!
参考资料:http://bbs.shusheng.cn/mvnforum/mvnforum/viewthread?thread=1347

④ 孔融让梨是很有礼貌的,孔融成人之后到底怎么样了

孔融成人之后,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是东汉时期的名士,言辞激烈,喜欢评论当时的朝政。后来因为孔融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认为父母之间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恩情,被曹操抓住把柄之后,将孔融一家杀害。小时候谦让,成人之后就不知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少年时期的孔融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好孩子,成年之后的孔融并非如此。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当时孔融只有四岁,他与兄弟之间一起吃梨的时候,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问他:为什么一直拿最小的梨吃?,他说:他是小孩子,应当吃最小的。最后也就有了孔融让梨的成语。但是成年之后的孔融并非如此,从年之后的孔融对他的父母并没有一丝感恩之心,甚至说出了大逆不道之言论,他也并非是一位谦谦君子,在朝堂上辱骂朝臣,十分的高傲自大。

⑤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从小就知道让梨的孔融,最终被曹操杀害了,而且他犯的还是被灭了族的那种重罪。

孔融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呢?

这就不得不从孔融的为人说起,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标准的儒家弟子,他把仁义孝道看的也比较重。

三国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这时候拥护汉朝皇帝的有识之士,王公大臣,也全部投靠到了曹操这边来,这些人中就包括孔融。

说白了这一时期,大汉天子的权威还在,再加上曹操的力量还不够大,他对汉献帝还是比较客气的。

这时候侍奉皇帝的大臣们,还没有看出曹操想称霸的野心。

在这期间孔融和曹操的关系处的还是相当融洽的,这时候的曹操正好也有结交孔融的意思。毕竟孔融是名人的后代,在当时也有比较大名声。

结果祢衡在刘表那里又开始骂刘表了,刘表受不了,就把祢衡打发到了黄祖这里,黄祖是个大老粗,祢衡不高兴的时候骂了黄祖,黄祖就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和袁绍打了官渡之战后,他的力量一下变得强大起来了。

这时候曹操开始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也不去上朝,也不给汉献帝汇报事情去了。

孔融看到了曹操的不二之心,他就开始在朝中反对曹操了。

那时候曹操正好要去打刘表呢,他不能让孔融坏了自己的大事。索性就搞了一个文字狱,捡了几篇孔融写的有漏洞的文章,把孔融给杀害了,罪名是不孝。

曹操找到的孔融文章里的漏洞,大致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孩子长大后,不一定要孝顺父母,因为父亲之所以生孩子是因为要享受,母亲生孩子,就像在瓦罐里放了一个东西,仅仅是瓜熟蒂落而已,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没有感情的。所以,孩子对父母也不存在感恩这件事。

孔融就是这样被曹操灭族的,还是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⑥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说起孔文举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但一谈到《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你们一定知道说的是谁,孔融让梨,作为德育故事耳熟能详。

不孝的名声应该是源于他的父母无恩论,原文翻译过来就是“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孔融又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说法出自孔融可真是不敢相信!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了之于母,亦夏奚为?譬如物寄缻 中,出则离矣!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最后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孔融最先以谦让孝顺闻名,可最后被曹操杀死后还冠上不孝的名义,实在是讽刺。老师自然是不会将孔融让梨的后传以及长大后的故事了,否则怎么解释他不孝的名义呢?

⑦ 孔融让梨 原文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翻译为白话孔融四岁的时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小的,孔融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让梨,《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7)有没有孔融让梨的工笔画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孔融让梨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了。孔融让梨,是指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⑧ 孔融让梨的繁体写法

孔融让梨,另“孔”和“融”有书法的写法,现在的电脑字体里没有的

⑨ 从小就知道孔融让梨,但为何没有老师说长大后的孔融什么样呢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但我想大家对孔融的熟悉大抵都是因为《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从小老师、父母就以孔融四岁让梨教育要尊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关于孔融的故事,也只有孔融让梨。孔融这个孩子们的榜样,长大以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身处乱世,孔融的结局是悲惨的。



孔融的一生是不羁的,四岁时候的谦让懂事只是一个微小的片段,与他之后迥然不同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关系。晚年又提出不需要尽孝,这与孔融让梨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这就是老师不告诉学生长大后的孔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