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欣赏交响乐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本文结合中国观众音乐知识普遍较低,在接受交响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础性的交响乐欣赏常识做一介绍,帮助一些初次接触得到交响乐的音乐爱好者从交响乐的构成、欣赏方法、欣赏礼节等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关键字:交响乐 乐团组成 欣赏方法 欣赏礼节 以前由于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知识面的狭隘,对于向交响乐这种高雅的艺术一窍不通,从刚开始的流行歌曲到渐渐的喜欢上通俗歌曲、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自己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可以说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自从喜欢上美声歌曲以来,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主流的音乐占据了我的整个音乐思想,现在自己对高雅艺术的喜欢可以进入到一种痴迷的状态,中国的唱美声的有名歌唱演员的我几乎都知道,什么戴玉强、范竞马、丁毅、周小燕、王霞、幺红、万山红、杨光、殷秀梅、郑咏等。不但国内的许多熟记。而且国外的许多也略知一二,比如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还有波切利、莎拉布莱曼等。听了他们演唱的歌曲,在听其他人演唱时,感觉就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而他们是活跃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最耀眼歌唱家。 谈到他们,我们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一些非常熟悉的歌曲:《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桑塔露琪亚》《快给盲人让路》《我的太阳》《重归苏联托》《斗牛士之歌》《月光女神》《告别时刻》《登山缆车》等。把我们带入到音乐的美妙世界中去,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歌剧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谈到歌剧,我们不得不提交响乐。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交响乐是舶来品,我们从西方传过来的。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音乐是用眼睛去看,而耳朵去听的。交响乐更是如此。几百年的音乐让人心潮涌动,仍能在百花齐放的当今音乐世界中熠熠生辉,是因为交响乐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能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到哪里的文化,交响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一提到交响乐,许多听众都有这样的要求:交响乐很难听的懂,最好给我们家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哪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这就要看我们每个人的音乐修养能力,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的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他的筑起和马蹄声“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嘛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来变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东西?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有限的,他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的事物。 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他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同志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一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乍得”的形象。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乍得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乍得”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蛾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 一首首的流行音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去,而诞生在数百年前大交响乐却至今绽放着活力.这正好应征了那句老话:"经典的就是永恒的".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顾不得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生活的美好.如今我们的耳朵里冲斥着不知所云的流行音乐或是嘲杂的摇滚.难道音乐就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交响曲就是真正的音乐.它以它的博大宽广以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见长.
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分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欣赏交响乐不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 当你在音乐会上很别人一样表现地很绅士很有教养,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种感觉,而不知是附庸风雅了.
首先前期的准备活动当然是不能少的.如果不作准备,很可能什么都听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听谁的曲子当然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有哪些着作,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作曲家的个个时期的风格.这首曲子的背景是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用了哪些乐器,并且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些往往很能影响听音乐大效果.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它是为了记念俄国大破法兰西大军而作,作者要表达的是俄军的英勇善战,胜利后的喜悦,辉煌的战果等.而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不同与多数同时期的俄国作曲家.他的风格更加接近西方.在这首曲子里可以找到很多西方经典音乐的影子,比如法国的马赛曲.现在很多人都听不懂交响乐,不但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他们也不是天生就能欣赏交响乐的.但是交响乐对于我们来说更难理解.因为其中有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储备一些西方的人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你大概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现在你到底能记住多少?恐怕不多吧,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在于它的通俗、简单,一首曲子就是那几句话,那几个调。交响曲则不同,它有千变万化的旋律,庞大华丽的阵容。交响曲会百听不厌!要想了解一个作曲家就从他的曲子开始吧。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乐谱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作曲家是一直成长着的。晚年的贝多芬就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毁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复的听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在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能记住命运的敲门声。在反复的听之后,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中间是发展部,两种旋律相互交替,不断发展到第三部分。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
Ⅱ 交响乐如何享受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如贝多芬(1770——1827)的着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Ⅲ 什么牌子的音箱听交响乐好
elac音箱不错的,你可以到实体店去听听。尤其是3系列,听过你会忘不了。
Ⅳ 家用音响什么牌子好听交响乐用
这个价位..要买到一套..又听交响乐的 真的比较难。除非二手的,也是难...4千多的落地的小箱(象意大利 卓利的双8寸中低音的)..3千左右的功放(象英国的NAD的前后级),2千多的碟机(老的马兰士CD机),1千多的线材。
Ⅳ 哪些品牌音箱适合交响乐
动态很大,速度很快的音箱适合听交响乐。如丹拿,艾格斯顿,ATC,乌托邦,枫叶之声,中国的美之声,惠普小旋风,杰作。
Ⅵ 能听交响乐那种动态范围至少要多少钱的耳机配个什么耳放
索尼PHA-3(接电脑或索尼MP3)+MDR-Z7+MUC-B20BL1平衡升级线,这一套下来可以了。
Ⅶ 桌面音响Bowers & Wilkins MM1这款音箱适合听交响乐吗我听说听轻音乐完美,交响乐就不太适合是吗
桌面音响只是体积比较小的电脑组合音响,配合电脑综合使用基本可以。
由于体积小,喇叭口径比较小,不是专门欣赏音乐的音响。
这个音箱只有3英寸喇叭2个,1英寸喇叭2个,输出功率只有4X18W,所以不适合欣赏大动态音乐。
要求不高,就可以用,但没有大型音响声音好听。
音响器材的特点就是体积越大,音响效果越好。
如果配个高级低音炮就可以解决低音不足的问题,但MM1输出功率不是太大,也是个问题。
Ⅷ 比较好听的交响乐
如果你是入门听古典音乐的话建议从我们熟悉的《梁祝协奏曲》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一些着名作品开始听,因为19世纪到20世纪的交响乐都是以有相对具象形象的音乐为主,这样便于我们领略交响乐的乐趣,比如《电闪雷鸣波尔卡》用各种乐器形容电闪雷鸣的状态啦这样的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你听的多了,可以再往前听一些比较深邃的贝多芬的几个着名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那种动态的对比,音响的结构,强弱的对比这些都很丰富的细节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感受到魅力。而且古典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巴洛克时期的巴赫这些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的明显的风格,你也可以多对比的听听,就有很多乐趣。巴赫的你可以听听《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位的巧妙,赋格的那种巴洛克特有的风格遇上大提琴的稳重,是很有意思的。
Ⅸ 煲耳机是不是用交响乐最好
不是啊!
“煲机”仅是使元件老化(或“成熟”)的必然过程
现今推荐“自然听”(也属于“煲机”)~仅需注意新开盒后~不要大音量播放大动态音乐(包括“交响乐”与“摇滚乐”)
真心想“刻意煲”的话~个人推荐下载《Treasure Island Sound Unplug》1-3~以相对低于平日的音量三碟连放~播完就休息15至30 分钟后再播~每过七天将音量提升一点~一般听两个月左右为宜!
PS:没找到《Treasure Island Sound Unplug》系列的资源就下载《惠威试音碟》系列
PS2:如果你用的是“静电耳机”~刚开始最好不要听“交响乐”与“摇滚乐”
Ⅹ 交响乐曲由什么组成
交响乐,或称交响音乐,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乐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罗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以至于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后定型的Sonata(即今译奏鸣曲),专指用一件乐器(如羽管健琴)或两件乐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乐章作品,用三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叫三重奏曲,用四件乐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乐器叫五重奏曲,而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则叫交响曲。因此,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演曲目还有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应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
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主题对比强烈,和声富于动力性,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贝多芬深化交响曲体裁的具体体现。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交响曲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
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最大特征是个性突出,因而也决定此时期的交响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无论内容、形式、技巧有着不同的创新,出现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产生了新的交响乐体裁“交响诗”。同时各国的民族交响曲也兴起,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作有具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此时期的交响曲,其乐章数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个乐章,乐队编制上有时也有变化。家喻户晓的交响曲主要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101交响曲》(时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等等。
如何欣赏交响乐(1)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
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
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
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
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乍得”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乍得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乍得”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如何欣赏交响乐(2)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