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速求小学六年级上册拟人句,越多越好
2.秋天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4.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5.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6.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7.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8.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9.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10.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呢! 11.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12.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13.宁静的夜晚里,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14.绿油油的草被风吹弯了腰。 15.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1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17、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20、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21、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23、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24、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25、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26、落叶随着风翩翩起舞。 27、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28、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29、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30、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着 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31、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32、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 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33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34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36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37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38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39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40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1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着名的山岭。 4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43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4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4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47它们睁大眼睛隔着薄膜探索外面的世界,就像我睁大眼睛隔着玻璃杯寻找它们。 看见一些细碎的小花,零零星星地撒满一地,风吹过来的时候,是微笑的样子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48春姑娘穿着彩衣,身批彩带,带着明媚的阳光、艳丽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间。 49柳树在小河边听着春之歌,微风一吹它摇动起像小辫子那样的枝条,好像在说:“春天真美!” 50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饱览春天的美丽。 51.春姑娘穿着彩衣,身批彩带,带着明媚的阳光、艳丽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间。 52.柳树在小河边听着春之歌,微风一吹它摇动起像小辫子那样的枝条,好像在说:“春天真美!” 53.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饱览春天的美丽
‘贰’ 谁有《藏戏》全文
藏戏
作者:马晨明
世界上还有向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叁’ 廓孜的介绍
廓孜,也称“廓孜舞”,“牛皮船舞”,是西藏自治区曲水县茶巴朗村俊巴2组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2008年,俊巴渔村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由边唱边跳的“阿热”和身背牛皮船并击船发出声响为节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
‘肆’ 谁告诉我关于:黄河,印度河和两河流域的农作物品种,居民,饮食,服饰,民间文体活动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水稻吧。居民肯定是黄种人。服饰以宽大为主
‘伍’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图)
1、烽火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2、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3、竹筒传书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打了胜仗,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
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
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4、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5、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排列组合传递信息。
‘陆’ 关与 综合信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手抄报
(一)关于信息的知识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的定义
对于信息的定义呈现出多定义而又无定论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观察事物的多维视野造成的。多维视野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横向科学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因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信息定义,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命题。在信息的定义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中所说的信息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数据、指令,后者多指消息、情报,但即便如此,同属社会科学的消息、情报与信息也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指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这一定义是从通信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语义因素的定义,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价值,特指一种形式信息和统计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人类的信息传播。但这一定义指出了信息的一个价值——减少不确定性,这是信息的认知知识功能,即当一个信息为人们所感知和确认后,这一信息就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知识,形成后的知识又可以作为信息来传递(冗余信息);而尚未被认识的原始,则成为人们努力探讨的对象,在尚未认识它们之前还不是知识(未知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是:“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一定义深入到了人与世界的交换关系,涉及交换内容,因此比前一个定义更适合用于研究探索人类的信息传播。
这一定义的贡献与缺陷都是明显的。一方面,他确认了信息是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间的桥梁,客观世界作用于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都必须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脑是个信息处理中心,在不断地接受、处理、储存来自人体内部和外部的种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造成客观世界。但另一方面,这个定义将凡是我们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都称为信息,我们知道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三者密切相关,但各不相同,信息虽然具有物质属性,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同样,信息可以转化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信息是由事物发出的信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我国国家标准GB4898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中,关于“信息”的解释是:“Information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体本身和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运动的物质,必然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引起物质结构、数量等多方面的变化,事物的这些变化,便成为信息产生的物质基础。因此,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这个定义中首先弥补了信息论中对信息定义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类、非语义层的信息概念,把信息这一概念放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交往中考察,也纠正了控制论信息定义中对信息概念的泛化倾向,继而明确指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是数据、消息中的意义。
同时,这一定义明确了信息的认知知识的功能,即能减少不确定性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对获得信息进行处理并使之系统化的结果。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类解释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发展进步、经济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信息的这一功能,经过大脑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归纳、提炼和存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人类逐步进化、进步、发展。
其次,这一定义明确了信息是指数据与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是数据与消息这样的讯息中所包含的内容,区分了信息与讯息,从结构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确。
《辞海》: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心理学: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
描述定义: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从测量角度: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转换量和实际转换量的综合量度。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不是新冒出来的事物,本来就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间的。南雁告春,是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了秋天的信息。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们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的东西。因此,消息、新闻、报道、资料、情报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信息,是经过人们提炼、加工、系统化了的信息。
2、信息的特点
信息是活的,是在不断扩充的。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牛顿那个时代,就会感到那时的信息少得可怜。也可以预计,再过30年、100年,信息会多得令人吃惊。我们掌握的信息越多,用得越多,用处也越大。
信息是可以压缩与还原的。比如,很多复杂的现象,可以归纳成一条简明的定律;一大堆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这就是说,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同时,也能将压缩了的信息展开。
信息是可以存贮的。信息有一定的载体,远古时代人们只能用大脑来保存信息,后来有了文字,就用文字来记存各种信息。人们把文字镌刻在物质载体上,例如古巴比伦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纸,古代中国的青铜鼎、竹简、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见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质的东西都可以用符号的方式记录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过载体储存和传播。除此之外,信息还可以借助图象、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进行传递。今天,人们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自动装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加工。等号左侧是原始信息,右侧是加了工的信息。将英语译成汉语,也是信息加工。英语是原料,汉语是成品;后者对中国人更有用。此外,像经营决策、情报检索、资料分析、自动控制,甚至下棋、打扑克都是一种信息加工。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过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脑来完成。在信息量小、变化缓慢的时代,大脑还能对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胀,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只依靠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已经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机械化自动化,就非用机器不行了。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就是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机器,它能够以超凡的速度、惊人的记忆力,来完成大脑所无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以各种机器为基础的工业,带来了工业化的社会。信息加工的不断发展,毫无疑问,将建立起以各种电脑为基础的信息工业,将人类引入信息化的社会。
3、信息的传输
静止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只有当信息借助与载体进行传播的时候,才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信息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别人,认识世界,并传达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广泛传播,赋予了人类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具有了发达的智慧,改变着这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在10万年前出现的。
大约纪元前2万年左右,人类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今天在法国北部的山洞里依旧可见。他们在这些洞壁上留下了驯鹿、野马和一些灭绝的动物的绘画。在史前的不同时期,这些壁画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们还在树上刻标记以指明路线,用堆石头表示方向或边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人类把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做在陶器、编织物、雕刻和其他简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烟和旗鼓曾是古代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媒介,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中国的《孙子兵法》所说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有这些媒介,文字出现前人类超越面对面传播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人类除了木头、树皮、兽皮或石头上的那些图画以外几乎没有跨越时间的东西。视力、听力和气象条件限制了他们远距离传播的能力。如当时的人们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气条件下看到远方的烟火信号。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讯、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份电报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发至法国,1901年又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发收。
在此期间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贝尔发明的电话。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连接了大西洋两岸欧洲与美洲时,这两个大陆上的人们举行了十九世纪最大规模的狂欢,以庆祝这项伟大的发明。
电视的诞生
电视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也就是说,广义上讲广播包括了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也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成功地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6年1月26日,科学家在伦敦作公开的示范表演,震惊了世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贝尔德也因为对电视发展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电视之父”。
彩色电视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初,最具意义的是彩色电视的兴起。美国于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电视的发明,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日本也于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中国于1973年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电视信号在地面传送是用微波传送的。
网络媒介
电脑作为网络媒介,一问世即倍受青睐,发展迅速,以致有人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电子报刊将取代普通报刊,新型网络媒介将取代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有三个显着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它将电脑、声像、通信技术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VCD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电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综合,同时又是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大综合。(2)充分的交互性。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交互式CD、交互式电视、电子信箱、电脑购物、电脑会诊、电脑查询、网络电话、网络讨论、口声邮递、自学辅导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纸张,不需要印刷、投递,也不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时的昂贵而复杂的设备,它是将讯息拨号进网,在通讯线路上进行自由传送,不分地区、不论国界,随传随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钱省力。
网络媒介本来是科学家及大学之间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讯工具,今天正变成为像电台和电视台一样的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将把千百万大脑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联系起来;人们将创造新的、不曾预料的概念和图像,这些概念和图像可以回答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所以,尽管网络媒介的发展面临“不安全、被盗看盗听和篡改”三大威胁,出现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内容,但人类不会因噎废食,也许网络媒介不久会成为一种既自由又守纪的新型媒介,并继续与其它媒介共同成为有益无害的“社会公器”。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用烽火、用快马等等,
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到纽约
信息传输的时期
传输方法
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间隔
1750年
帆船
6到9个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约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电报
数秒
1970年
第一个跨海直拨电话
即刻
1990年
电子计算机网络
即刻甚至更快
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更新、改进传递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问世,世界上才形成庞大的邮政系统,信件报纸甚至包裹都可以通过火车、轮船、飞机运往世界各地。
但是,以往的改进只着眼于通信的方式,而电报、电话、广播的出现,则使信息完全脱离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尔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和沃特林发明了电话。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发明了无线电广播。这样,信息变成电磁波发送出去,几乎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收报机、电话机、收音机了解到消息的内容,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们仍然不满足,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电报电话日益普及,输送信息的电线电缆像狭窄拥挤的公路一样,经常“堵车”,不是占线就是串线。于是,科学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办法:一束光纤通信的容量是铜线的25万倍,一条光缆可以通一亿条线路。就是说,两亿人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激光通信被迅速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里海底光缆已经铺设完工。
图片上网搜
‘柒’ 俊巴渔村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么
船向江心划去,请龙王不要降罪;人生我行我素,不要受命运的摆布。
——俊巴村渔歌
它是孤独的,隐于山林,远离尘嚣;
它是幸运的,受天地荣宠,享自然芳华。
静卧于雪域西藏的俊巴渔村,
是如“孤品”般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可复制。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河岸,
看巍峨高耸的嘎拉山,听拉萨河蜿蜒流淌的声音;
也可以划着牛皮船,感受拉萨河母心脏跳动的规律。
地址: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境内, 距离拉萨市约60公里,距离曲水县城3公里。
‘捌’ 请问能给我几个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吗
爱因斯坦的成长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着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