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飞龙怎样养殖
1、孵化
产卵日产1枚,时间不定,多为连产。孵化温度,1-10天为38℃-38·3℃,11-20天为37·7℃ ,21-25天为37·5℃。相对湿度,1-22天为60%-65%,23 -25天为65%-70%。
2、育雏
第1周温度34℃,相对湿度为60%;第7天开始每天降低0·5℃,在31天后就可保持室内温度。保持一定的光照,相对湿度保持在65%(前期)、55%左右(后期)。
3、育成期和成年期
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25只,13周龄后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10只。用混合日粮饲喂,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8%,每天喂食4次。
在进入交配繁殖期应按公母1:3-4的比例配组,日粮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采用全价饲料饲喂,每日喂3次,并应经常投喂青绿饲料及昆虫。
4、疾病防治
榛鸡霍乱病: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治疗该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具体用法参照家鸡剂量至少减半。
榛鸡副伤寒:此病用土霉素、金霉素治疗效果好,可将药物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内连喂1天。
(1)小度搜索飞飞龙图片扩展阅读: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里的“龙”指的就是飞龙鸟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在东北常用来做一种汤,“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相传,飞龙鸟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鸟(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Ⅱ 飞龙的烹调方法
飞龙的科学名为“榛鸡”,有句话说得好“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龙肉就是指榛鸡。以下做菜内容纯属转载,不能说明本人有做大厨的天分,谢谢
清炖人参飞龙汤
特点:
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人参,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原料:
飞龙 5 只(重约 1200 克 ),人参 50 克 ,料酒 40 克 ,精盐 5 克 ,味精 3 克 ,胡椒粉 1 克 ,葱、姜各 20 克 ,鸡汤 3000 克 。
做法:
(1)将飞龙收拾干净,去尽腹内血块杂质。人参洗净,葱、姜洗净,适当切片待用。
(2)将飞龙入开水中氽过,捞出洗净,放入一不锈钢锅中,添上等鸡汤 3000 克 ,将人参、葱、姜片、料酒一同放入,烧开,移至小火慢烤,视飞龙煮烂粥时,将飞龙和口蘑捞出放在碗中,拣净葱、姜,汤中适量放入精盐、味精、胡椒粉,烧开,浇在碗中即可。
操作关键:
烤烧飞龙,火不可太大,汤要微开;若火大,汤急开,汤片刻变少,而飞龙未烂。
飞龙汤
飞龙…………2只
香菇…………50克
蛋清…………l只
味精…………2克
鲜笋片………25克
油菜心………30克
火腿片………25克
熟猪肉………5克
盐……………6克
鸡汤…………750克
绍酒…………15克
〔烹制方法〕
1.飞龙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去骨,净肉切成小片。加精盐、酒、蛋清、淀粉拌和,入沸水氽后捞出,沥干水。香菇切成片。
2.将飞龙骨架放入鸡汤中,上锅蒸20分钟取出。香菇、笋、菜经开水略焯后取出。
3.锅中加鸡汤500克和清水250克,烧沸后,将飞龙肉片和笋、香菇、菜一起下锅,加盐、酒,再烧开,撇去浮沫,倒入汤碗内,淋少许猪油即成。
〔工艺关键〕
1.飞龙肉开水逐片下锅见肉色变白捞出。
2.汤不要大开,否则汤混。
Ⅲ 飞龙是不是居无定所的动物
飞龙不是居无定所的动物。飞龙又叫做松鸡、花尾榛鸡。栖息于落叶松、云杉、红松和冷杉的针叶林带。常在较大的林间空地、林缘及阳坡草丛或灌丛中活动,晚上主要栖宿在落叶松树上。冬季常在地面的雪穴中过夜。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食性较广。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中亚、蒙古西北部和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飞龙属于走禽,雄鸟体长87-125厘米,体重3600-5050克;雌鸟体长74-90厘米,体重为1350-2000克。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雄性羽色鲜艳,具大的肉冠和美丽的羽毛;跗蹠后缘具距。
(3)小度搜索飞飞龙图片扩展阅读:
飞龙的生活习性:
飞龙除上、下树外,它们不常飞翔。由于身体笨拙,刚起飞时剧烈地鼓翼,并发出ge-ge-ge的叫声,雌鸡则发出gua-gua-gua的叫声。飞行时上升速度较慢,达到一定高度后展开双翅从高处向低处滑翔,但从不飞越林冠之上。
滑翔时能灵活地改变方向,以适于山地坡向的改变和便于在林间空地中穿过。降落时由于平衡身体再次鼓翅,通常降落在树上,然后,观察周围动静,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到地面上。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食性较广,在温暖季节食物可多达160多种。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
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Ⅳ 东北人说的飞龙是什么东西啊长得什么样啊
榛鸡
俗称“飞龙”(东北又有“树鸡”、“树榛鸡”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鸡形目,松鸡科鸟类,在全世界共有3种,即“花尾榛鸡、”“斑尾榛鸡”和 “披肩鸡。”
花尾榛鸡的分布范围较大,自欧亚大陆西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东,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岸、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北海道等地。
花尾榛鸡是黑龙江省林区的主要狩猎鸟类之一,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富营养,古代作为给皇帝的贡品。相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所说的龙肉就是“飞龙"也就是榛鸡
花尾榛鸡比家鸡小,重400克左右,体毛棕灰并带暗褐色横斑。雄鸡喉部黑色,两侧白色。雌鸡羽毛稍暗,喉部灰白色并带黑褐色斑纹。
生活习性
白天常5-10只1群在林中觅食,食性很杂,以绿叶、种子、桨果为食物,在繁殖期还吃些昆虫。雄鸡用尖细清脆的叫声与伙伴联系,当遇到危险时,先伸长脖子观察动静,确认有危险再起飞,1次只能飞20-30米远。
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花尾榛鸡经常在树上活动,钻进雪窝里过夜,是一种留鸟。花尾榛鸡的巢筑在倒木或树根旁,很隐蔽,4月到5月初产卵,每年产1窝,11-12个卵,孵化期约21天,雌鸡在孵卵期恋巢,从不轻易离开。雏鸡6月初脱壳,到8月中旬即可长成成鸟。
Ⅳ 小飞龙的角色介绍(配音)
トリトン(阿钟):塩谷翼
ピピ(妮妮):広川あけみ
ルカー(露卡):北浜晴子
イル(阿路):大竹宏
カル(阿卡):肝付兼太
フィン(美美):杉山佳寿子
メドン(麦顿):外山高士(TV版)、塩见竜介(剧场版)
一平じいさん(一平爷爷):八奈见乗児
トリトンの父(阿钟之父):野田圭一
トリトンの母(阿钟之母):沢田敏子
プロテウス:滝口顺平
ラカン:峰恵研
ジェム:山本圭子
ポセイドン:北川国彦
ヘプタポーダ:中西妙子
ポリペイモス:加藤精三
ミノータス:柴田秀胜
マイペス:加藤修→野田圭一
マーカス:矢田耕司
ネレウス:八奈见乗児→今西正男
ゲルペス:兼本新吾→増冈弘
ブルーダ:中曽根雅夫→山田俊司
ゴルセノス:水鸟鉄夫
クラゲ:渡部猛(第1话未放映版)、杉山佳寿子→吉田理保子
ポセイドン族长老:渡部猛
老人:永井一郎
海鸟:神谷明
イルカ:森功至、吉田理保子、水岛鉄夫
Ⅵ 古代飞龙长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飞龙一般指“花尾榛鸡”。有时也作榛鸡的总称,是大兴安岭独有的一种森林留鸟,还有一种说法古代的飞龙是指龙和蜈蚣交配的产物,这个实在木有图,给你个花尾榛鸡的图片吧
Ⅶ 以前的飞龙是什么样子的
飞龙学名榛鸡,是独生于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一种留鸟。鸟纲,松
鸡科。头小,颈短,胸凸脊平,爪细长,分五趾。比家鸽稍
大。雄鸟体长近40厘米。体重在六两到九两之间,肉质洁白细嫩,前胸肌脯硕大丰满。它的颈骨长而弯曲,犹如龙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鳞,就象龙爪一般,故
取名“飞龙鸟”。飞龙鸟多栖息于灌木丛或松桦树混交林中,雌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有“林中鸳鸯”的美称。羽毛烟灰色,尾端有黑色条纹,眼栗红色。雌鸟稍
带褐色,喉部棕色。善奔走,常隐于树上。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或杨桦林中。春季繁殖期雌鸟产卵6-10枚,孵化时间20-25天。食物随季节变化,以植物为
主,夏季也食昆虫。冬季结成小群生活;钻入雪下过夜
Ⅷ 飞龙的简介
飞龙(英语:wyvern / wivern)是西方一种传说生物。“wyvern”一词源自撒克逊语“wivere”,法语的拼法为“vouivre”,二者的意义都指“毒蛇”(viper)。飞龙形象频繁出现于中世纪的纹章中。该种纹章一般为立式。它们被描绘为似龙而小,仅具双足,爪趾如飞禽,双翼披鳞或带羽,尾生倒刺或呈蛇状。一般来说飞龙不能喷火,但也有例外。在纹章学中,它象征瘟疫、征服等。飞龙的变体包括有水飞龙(sea-wyvern),长了一条像鱼尾的尾巴。飞龙与另一种神话生物“蛇鸡”的形象也很相近。
Ⅸ 海底飞龙是什么鱼
海底飞龙是指笛鲷,体延长而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略侧扁。口中大或大,端位,前颌骨稍能伸缩;颌齿尖细,外行齿或前端齿有时扩大成犬齿状;锄骨和腭骨通常具细锥齿。
主鳃盖骨一般无棘;前鳃盖骨缘具锯齿或光滑。体被小型或中型之栉鳞或圆鳞;颊部及鳃盖骨亦被鳞,上颌骨被鳞或无;侧线单一且完整。背鳍连续,硬棘部及软条部间具一缺刻;背鳍及臀鳍等之基部具鳞鞘。
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可生活于淡水及汽水域,为沿岸中上层或近海底层鱼类。独居或小群巡游,亦有多种种类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鱼种具有底栖穴居之习性。
(9)小度搜索飞飞龙图片扩展阅读:
笛鲷虽是雌雄异体,但雌雄体色相同,只是雄鱼之体型略小于雌鱼。当鱼体生长到约该种最大体长的一半时,即开始成熟,一季可产卵多;
产卵时会成群,且雄鱼会去摩擦或碰撞雌鱼之腹部,然后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随海流飘送1天左右,即孵化为仔鱼,此时卵黄囊尚未被完全吸收,仔鱼营养仍靠卵黄囊,称为早期仔鱼或卵黄囊期仔鱼;
但当卵黄囊消失,鳍条形成,体型均明显改变,且可自行觅食浮游生物时,称为后期仔鱼,此时期行漂流生活,可长达25~47天,待鳞片开始出现,形态似成鱼时,进入所谓的稚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