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好看的优秀行书硬笔书法作品
优秀好看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中,有什么样不一样的行书书法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好看的优秀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好看的优秀行书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好看的优秀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4
讲解行书的笔法
行笔,这个“行”字,用来形容笔毫的动作是很妙的。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动作,不得停止。
在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道理:笔画是不能平拖着过去的。因为平拖着过去,好象在沙盘上用竹筷画字一样,是没有粗细浅深的。没有粗细浅深,也就没有什么表情可言。法书却是有多式多样的表情的。米元章说“笔贵圆”,又说“笔有八面”黄山谷称欧阳率更《鄱阳帖》“用笔妙于起倒”。这正和作画要在平面上表现出立体来的意义相同。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在纸上,而呈现出飞动神情,才可以称为法书。
再说,转换处更须要懂得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地换转了再放到适当的中间去,不至于扭起来。锋如果和副毫扭在一起,便失掉了锋的用场,也就不能做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那末,毛笔的长处便无法发展出来,不会利用它的长处。
‘贰’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精选
精选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行书的特点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字体演变是本着实用为目的,力求方笔快捷,省时省力。然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减低了它的实用性,才有了行书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写行书确实比草(章)书、八分要简便一些,又接近正体字,比较易认一些,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流行起来的原因。这新的流行字体就是行书。字的主要目的到底还是为了用,美的欣赏则是附着上去的。
‘叁’ 硬笔行书图片
硬笔行书是一种既有艺术性,又有很强实用性的书体,学好硬笔行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硬笔行书,希望你们喜欢。
硬笔行书欣赏

硬笔行书图片5
硬笔行书不能忽视的问题
描写、盲写之前,先仔细领会每一笔画不同的运笔方法。要求一笔写成一个完整的笔画。在笔画描写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掌握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用笔中的按、提、转、折等方法。每写一个笔画要做到有节奏的行笔,轻、重,快、慢必须有度,起笔、收笔重,行笔轻;停顿重,过渡与牵丝轻。在同一个字中,撇速、捺缓;竖速,横缓;在同一画中,起笔、收笔慢,行笔快;直行笔画快,转折笔画慢。每完成一个笔画应当有藏,有收,有始有终,做到起笔折锋,行笔快捷,要有提、按起伏,节奏明显,有迹可寻,收笔回锋,但也不排除露锋和侧锋的存在,需要露锋时要留得住,需要侧锋要协调自然。在笔画部分中学习,收笔应作为笔画学习的重点。盲写要重点体验硬笔在纸上运行的感觉。
一、硬笔基本笔法练习
硬笔行书的笔法学习重点应放在收笔上,收笔一般有出锋、回锋收笔两种,出锋收笔有竖、撇、捺,回锋收笔有上挑横、下钩横、竖钩、竖挑。把这七种基本笔画每个在“3M中线格”本上写一页,主要练习收笔,体验笔尖离开纸面的感觉,重点关注出尖(锋)时速度要快。例如,写悬针竖应在收笔前顺势上提,使用出锋收笔;写横应在收笔前回锋向左上或左下,使用回锋收笔。注意保持笔画间距均匀。
二、断笔练习
描写、盲写时要把行楷字分解成楷书,这样就找到了行书的筋骨,就像写楷书一样,一笔一画地书写,做到每一笔画都要收笔,收笔的方向是“向下一笔的起笔处收笔”,这样自然就学会了行书的笔顺。例如“主”字,行书笔顺为4画,断开后笔顺为5画。这一步主要练习收笔,体验笔尖离开纸面的感觉,速度要稍快,写出尖锋来,笔法上叫做带笔。
‘肆’ 行书硬笔书法赏析
在欣赏行书硬笔书法的同时,我们又可以学到什么样的硬笔书法艺术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硬笔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硬笔书法欣赏
行书硬笔书法图片4
行书的字符结构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字符构形既可以接近楷书,也可以接近草书,在涉及字符构形的笔形、构件、组合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允许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自由,不像楷书那样的稳定。因此它的字符构形明显表现出一种“每无定则”的特点,同一个字符往往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形,也就是异写现象普遍。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下行书字符构形的具体情形。
一、与楷书大同小异,这是与楷书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形,构件及其组合模式都没有差异,所用笔形也基本一样(或稍有变化),不同之处主要是点画形态灵活多变,不像楷书那样规范、矜持,这是由于在书写时行笔的速度和节奏比楷书快,多顺锋人笔,收结时稍作停顿或不作停顿便马上过渡到下一个点画,从而使前后两个点画之间,每有露锋相引带,或有牵丝相连结的结果。试看王羲之《兰亭序》的“天”、“领”、“其”、“诸”等字,这样的特点就很明显。这些字行笔流利,点画自然,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关系明显,因而大大增强了体势的生机与活力,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畅快的感觉。
二、省简点画或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楷书字符的构形是不能省简点画的,可是行书却不那么严格。为着书写的便捷或是结体取势的需要,古人笔下的行书字符经常出现省简点画以至构件的现象。例如这些字:“业”字(繁体)下部省简了一横,“鬼”字省简了头上的一撇,“虽”字(繁体)左边的“虽”、右边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简了一点,“黎”字和“雨”字则各自省简了两点,“惠”字省简了,“庆”字(繁体)省简了“心”。在行书中,一些字符不仅在独用时可以省简点画,而且当它们作为部首或偏旁参构别的合体字的时候,也同样可以省简。例如“雨”字独用时可以省简两点,所有从“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鬼”字独用时可以省简头上一撇,所有从鬼或从鬼得声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
三、构件省变,所谓构件是合体字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画组合而成的局部单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与“口”两个局部单位,就可以说“和”是由“禾”与“口”这两个构件组构而成的合体字。能独立成字的构件叫成字构件。不能独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构件。构件省变指的是行、草书为了追求书写的便捷,对正体字符(隶书和楷书)的构件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既简省其点画数量又改变其结构形态的作法。行书对构件“艹”、“门”、“纟”、“走”、“爿”、“雨”、“足”、“各”等最为常见的省变形式。大量运用构件省变是行、草书字符构形最突出的特点。
行书的构件省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1、同一构件往往有不同的省变形体。行书在省变构件时,对同一个构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省变,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省变,因而往往会出现同一构件具有不同的省变形体的现象。例如“识”、“醉”、“得”三个字中的“言”、“卒”、“”、三个构件,通常都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省变形体。从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合体字符,只要其中一个构件有了不同的省变形体,那么这个字符也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同时也就构成了不同的体势。因此,同一构件允许有不同的省变形体,从习用文字上说,是造成同一字符有多种异写的主要原因;从书法艺术上看,则是追求体势变化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试看“醉”字和三个“得”字的不同体势,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构件的不同省变而获得的。
2、少数不同构件省变后的形体混同。在行书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构件经过省变之后形体不仅趋于相同,并且还可以在一部分字符中混用无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省变构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形的构件,它们在楷书中是绝对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书中经过构件省变之后,这两个个不同构件却有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省变形体,并且还可以在“德”、“须”、“法”等字符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区别。同样“米”、“半”、“采”作为构件在字符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无别,“衣”、和“示”在左旁有时也都省,等等。这种少数不同构件省变之后形体趋于相同而混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几乎可以通行于由它们所参构、所处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符。比如从“衣”的初、被、裤、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侧,与从“示”相同。
四、沿用篆书或隶书异体的构形,在浏览和临习历代行书法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符的构形跟通常的楷书对应不上,却与篆书或隶书的某一异体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书的构形,“乘”、“发”、“虚”、“我”、“焉”、“般”则是沿用了这些字在隶书中的一种异体的构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行书的点画用笔来写篆隶构形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只熟悉通行的楷书而不了解汉字今文字的发展历史就难于理解,对于类似上述这样一些行书字符也就不容易辨识。
行书沿用篆隶构形现象的产生,除了字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之外,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一些书家,为了追求其某种艺术情趣或风格而故意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篆隶的构形。例如“眉”字的写法,即属此类。自称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在其书法创作中就很喜欢这样做。
‘伍’ 行书硬笔书法精选作品赏析
我们常常会被精美的硬笔行书书法给吸引住,但是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能够学习到作品本身的艺术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硬笔书法精选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硬笔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行书硬笔书法精选作品图片4
重视行书的技法
当今有很多人在争论技与道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技术是初学者的事情,应重视道的存在;有的人则认为技术最重要,这些观点都有些偏颇,因为技和道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选择和重视什么样的技术,有什么样的技术就会梳理出什么样的思想,技和道永不可分,同样重要。因此就以《圣教序》和王羲之手札为例来研究一下王羲之的技术。
1、《圣教序》中的笔法研究:
什么是笔法?历代的书论中经常谈到这两个字,但看了内容之后,其实多为字法的问题,很难用文字表述清楚,武术里经常讲剑有剑法,刀有刀法,后来打乒乓球打多了,就想到了打乒乓球的技术动作跟写字的笔法极其相似,打乒乓球如果动作不对,偶尔也能打出一、二个高水平的球,但想每个球都打出精彩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少儿乒乓球运动员最关注的就是动作是否正规,而笔法是解决线条质量问题甚至字形问题的合理方法,如果笔法不对,线条的质量及丰富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那么笔法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能准确找到和调整笔锋的位置和角度。
如果把圣教序中大部分字都能按照这一规律去研究和解析,对二王笔法的掌握就非常丰富了。学书者一定要非常重视笔法,如果没有正确的笔法作为学书的支撑,书法很难达到相当的高度,写多了只不过是熟练而已,很难达到书法之妙境!
2、二王书法中的字法研究:
二王书法中的字法是最为丰富和生动的,经常说到《兰亭序》中23个“之”都不一样,这说明了王羲之结字的丰富性,拿来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全集比较,似乎他们的所有作品都没有雷同的痕迹,这正是源于他们书法当中字法的丰富性,其实,字法的喜好会随着年龄、阅历、修养的改变而不同,因为字法需要一辈子去修炼,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如此丰富的字法呢?只有一个不二法门:临摹,而且是精确临摹!
很多人的所谓临摹,不是精确临摹,而是抄书,字帖整整齐齐的抄了一遍,自己很有成就感,其实字帖上一个字也没有掌握,如此“临摹”,徒劳无功!什么是精确临摹呢?就是把字帖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粗细、长短、起笔、行笔、收笔、转折,空间的疏密变化都要表现出来,不但要照着帖能写,背着帖也能写,不但今天能写,明天还能写,一个月以后能写,半年以后还能写。这才算基本掌握了,这个字才有可能运用到你的创作当中。
‘陆’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
如何写好一篇硬笔行书呢?是很多人都比较在意的事情。那么,其实在家中准备多一点行书字帖的话,每天多多临摹,效果也是蛮大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欣赏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图片4
行书用笔五要素
行书书法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我们掌握行书行书的用笔特点是有助于我们书写行书书法,有利于我们的进步,行书书法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第一、行书书法用笔,要挥毫得当。行书书法要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若用小毫写行书书法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其实,行书书法字体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书书法用笔毫太过,则行书书法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第二、行书书法用笔,要笔笔送到,行书书法是很饱满的书法艺术作品。所谓行书书法用笔要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行书书法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书书法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我们对楷书书法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行书的笔笔送到是缓和了书法艺术鼓噪的力道。
第三、行书书法用笔,要欲横先竖、欲竖先横,还要做到牵丝不粗。行书书法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在行书书法写作时,如果是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第四、行书书法用笔,要注意书写时的转锋如筋、纵笔展放、搭锋变化。行书书法的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在书写的时候,可以做洒脱,大胆的创作,尽情挥洒纵横,这样的行书书法就会呈现出了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我们说的搭锋变化,就要说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第五、行书书法用笔,要做到接笔轻捷、围笔流畅、翻笔生动、顺应自然。行书书法所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行书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富有韵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动变化的内在(无形)或外在(有形)的运动轨迹来表现。所以我们说行书书法用笔,要做到接笔轻捷、围笔流畅、翻笔生动、顺应自然,书法的高妙在于人力使然中体现自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行书书法的用笔老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一种标志,并非故意造作可为。行书书法的用笔特点也是行书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前人书法艺术创作来总结的,学习书法就要懂得书法艺术发展的每一个特点,这样才会有利于中国书法的发展。
‘柒’ 好看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
不能错过的精美优秀好看的硬笔行书书法作品,从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行书书法之美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好看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好看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好看的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发展历史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鸭头九帖》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珣的《后远帖》。珣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代干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着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典范。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着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以《寒食帖》为世人所重。
‘捌’ 最好看的十种硬笔书法字体
一、田英章
我个人非常推荐田英章的字,田英章的字非常工整和秀美,初学的话可以把结构掌握的很好。
田英章是学欧楷出身,基本功非常扎实。他的楷书最好,行书略逊一些。
‘玖’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有哪些
1、硬笔行楷书法作品,如下图所示:
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拾’ 硬笔王羲之行书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他的书法作品受到后世人的赞赏。那么,关于王羲之的行书书法作品,你欣赏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硬笔王羲之行书作品。
王羲之行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硬笔王羲之行书作品5
天下第一行书的介绍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