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防毒面具都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和原理
1、过滤式
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成。面罩包括罩体 、眼窗、通话器、呼吸活门和头带(或头盔)等 部件。滤毒罐用以净化有毒气体,内装滤毒层和吸附剂,也可将这 2 种材料混合制成过滤板,装配成过滤元件。
较轻的(200克左右)滤毒罐或过滤元件可直接连在面罩上,较重的滤毒罐通过导气管与面罩连接。
2、隔绝式
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 3 种。隔绝式面具主要在高浓度染毒空气(体积浓度大于 1 %时)中,或在缺氧的高空、水下或密闭舱室等特殊场合下使用。
除上述2 种防毒面具以外,许多国家还装备有各类特种防毒面具。它是在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基础上更换滤毒罐内的吸着剂或改进局部结构而成。
现代防毒面具能有效地防御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灰尘。它的重量有的已减至0.6千克左右,可持续佩戴8小时以上,佩戴防毒面具后还可较方便地使用光学、通信器材和武器装备。
(1)搜索面罩门图片扩展阅读
1619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鸟喙形状的防毒面具,这是由一名叫Charles de Lorme的法国医生发明,瘟疫肆虐的年代里,医生用这种面具进行治疗活动,这种面具的中空部(鸟嘴位置)通常会添加一些可以散发香味的物质,比如苏合香、薄荷或者是干燥的玫瑰花瓣。
用来隔离瘟疫病人或尸体散发的异味,并且他们相信,这些美好的气味可以驱散恶灵、祈求安宁。鸟嘴形状的面具后来经常在影视剧里作为反派出现,鸟嘴面具后来传入意大利,成为威尼斯面具狂欢节的代表装扮;
1823年,防毒面具开始应用于消防,约翰和查尔斯迪恩兄弟为消防员组装了一种烟雾保护装置的专利,该装置后来被改装为水下潜水员,这种面罩构造简单,只是使用了金属头盔和软管;
1868年,英国着名物理学家丁德尔与英国消防人员合作,研制出一种用于过滤空气中微粒的过滤装置面罩,它使用了3层填充密实的棉布,每两层之间由石灰、木炭和浸泡了甘油的羊毛层隔开,这种装置不仅可以隔离烟雾,还能过滤有毒气体;
1874年,当代防毒面具逐渐有了雏形,英国发明家塞缪尔巴顿发明了一款有玻璃防目镜和橡胶保护措施的允许在大气中充满有毒气体或蒸气,烟雾或其他杂质的地方呼吸的设备;
1902年,鸭嘴式的防毒面罩开始流行,这种防毒面具加入了碳基过滤器;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方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场局势,利用风向对英法军队集结的阵地上布洒氯气云雾,造成约1.5万人丧生,这就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毒气战。
之后各国战场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毒气战及防毒面具,款式各异,一些国家还给军犬和信鸽发明了防毒面具,这一阶段,为了应对不同毒气战争,防毒面具发展迅速,战后,各国在总结化学战的基础上,加强了防毒面具的研究和发展计划;
1916,佩戴防毒面具的法军士兵。(法国国家图书馆/图)
1918 年,一支德国的补给部队,马和骑手都配备了防毒面具。
1919年,美国士兵试戴防毒面具。毒气最初用于军事是在一战的西线战场。
20 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发明了由可罩住大部分头部的防护套组成的防毒面罩。后来用罩住面部的灰橡胶防毒面具代替了这种防护帽式的防毒面具, 这种灰橡胶面具有普通玻璃镜片、吸气活门和呼气活门, 一根导气管将一个大的盒形滤毒罐连接到面罩上。
这款是PⅢ一4型(前苏联1970年开始生产GP-5防毒面具的外形最为经典,这款是模仿德国30-40年代的猪脸防毒面具);英国于1937年设计了供两岁以内婴幼儿使用的防毒头罩,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减少孩子对战乱的恐惧感,政府还将面罩做成了米老鼠的外型;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以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现代战争条件下对防毒面具的要求,研制了一批新型防毒面具,并逐步装备部队,完成了防毒面具的更新换代。
② 常见的面具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面具又称为套头、假面、大面、代面等,在民间则有脸子、面壳、神头、吞口等俗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比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上、质地、造型、功用、制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假面——为生活中最常见,用途最广泛且造型最丰富的面具。人们通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一般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做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都用它进行化装。
第二、假头——为主体中空的套头式面具,佩戴时一般将整个头颅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于以上者,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都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位置逐渐被假面取代,但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假头仍被广泛用于藏戏和“羌姆”中。早期的假头大多用动物的头部剥制而成,佩戴时连同兽皮一起披在身上,后来才逐渐改用布壳、纸浆、胶泥等制作。
第三、面饰——为系佩在身上用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通常在胸前、臂上或腰间,长度一般宽在2-8CM左右,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造型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类,而以人面型居多。人们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佩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国王系佩的面饰则雕刻成豹的头形,作为绝对权威的象征。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作。
第四、面罩——是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又称“死面”。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原因有五点:1、使死者游荡的灵魂易于辨认它的肉体,以免迷失方向无所归依。2、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3、延缓尸体腐烂,对尸体起到保护作用。4、防止死者灵魂逃逸并留在人间作祟。5、保护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黄泉的旅途中避免恶灵的伤害。由于前两种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制作,面罩大多以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为原料,少数用陶土廉价材料制作。
第五、脸谱——远古时期,与面具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因此,脸谱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中国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涂面化妆又是从更早的面具艺术发展来的。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因此,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陕西系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的遗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脸谱日臻完美。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以颜色来表示忠奸、善恶、美丑。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了然。
第六、面像——是悬挂、置放于神庙、社坛、门户、墓室等场所的面具,形制与假面相类,但一般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有人面和兽面两种,用途各不相同。人形面像大多置放于神庙或社坛,是供人们祭献、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灵的偶像,具有纳脊祛邪的功用。兽形面像俗称“吞口”,因置放场所不同,而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之别。镇墓吞口是悬挂于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一般用青铜或滑石制作,功用是维护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魉侵扰。镇宅吞口又叫“天口”、“喷口”和“虎头牌”,置于门首厌胜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犯豪宅。
③ 全面罩防毒面具的组成部分
防毒面具主要是由过滤元件、罩体、眼窗、呼气通话装置以及头带等部件组成,它们各有各的职责,同时又能默契配合。
过滤元件
过滤元件是防毒面具上忠诚的把关卫士,它只允许人体须臾不可缺的清洁空气通过。世界各国的面具五花八门,面具上的过滤元件也是形状各异,但它们内部结构的设计思路却大同小异。其内部装有对付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过滤层,又叫滤烟层,实际上是一层特制过滤纸。它既要高效率地滤除有害物气溶胶粒子,又要对人体的呼吸不产生明显的阻力。
过滤元件内还装有专门对付毒气蒸汽的防毒炭。它跟普通民用活性炭不同、防毒炭不仅要有非常发达的微孔结构,使其有足够大的“肚子”,能尽量多“吃”毒剂,而且要有充分发达的中孔、大孔,以使具有吸附作用的道路畅通,满足吸附速率的要求。防毒炭除要求孔隙结构合理外,还须经特殊的化学药剂处理,因为,对付各种毒魔单靠物理吸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催化剂,进行物化反应,使其大量“吸毒”,成为身手不凡的“瘾君子”。
新的防毒炭对付毒剂的能力很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毒炭会产生一种惰性,这就是自然界的陈化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惰性的过早出现,面具设计师们必须对防毒炭进行防陈化处理。催化与陈化是两门根深的学问,其关键技术,各国都秘而不宣。
过滤元件有的安在面具左边;有的安在下颌处;有的还带导气管,无论安置得怎样巧妙,都像是个赘物。据说,面具设计将出现质的飞跃。
面具罩体
面具罩体是将防毒面具各部件构成一整体的主要部件。乍看,它无非就是一块橡皮,没什么大多的学问。然而,它要适合多种头型的人佩戴,既要密合,不让有毒物乘隙而入,又不至给人造成面部压疼,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仅就其与面部贴合的部位,即专家们所称的密合框而言,面具设计师们便绞尽了脑汁。
最初,密合框由一片橡皮制成,称单片密合框。它能与面部吻合,结构及制造工艺均十分简单,但戴后常使人面部的突出部位感到难以承受的压痛,动态气密性也较差。
以后,出现了单反折边密合框结构。它是在平面密合框的基础上再加一圈反折边,依靠橡胶的弹性拉力在人面部形成密合力。呼气时面具内压力大于外界压力,是一种正压气密性好的密合框结构。单反折边密合框无疑比单片密合框前进了一大步,然而,在满足战术使用要求上依然还存在较大差距。
④ 郑州商城遗址首次发现“金面罩”,这与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相比有哪些不同
商城的金面罩是完全覆盖面部,而三星堆金面罩则是露出五官。
继三星堆出土文物金面罩之后,在河南郑州商城的遗址中也发现了金面罩,这是在这个遗址发现的第一个金面罩。据考古专家们的鉴定后发现,发现的这个金面罩,从年代上来看,要比三星堆的年代还要早一些的。从这个金面罩的外形上来看,和三星堆发现的金面罩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中期一个贵族墓葬群,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墓葬群被发现的时候,专家们发现并不是普通的墓葬群,而是一个设计规划好的,由两条沟壕向前伸展,有专门的出入通道,墓葬按照等级划分,设有专门的祭祀坑,被管理得非常好。从这个古墓群里已经发掘了大量的传世珍宝,为研究商代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考古专家们还在继续挖掘之中。